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鄂州十周年、鄂州建市四十周年,是鄂州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和重要意义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地、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认真执行鄂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审议通过的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认真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审查意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花湖机场和武汉新城两大省级战略落实,全力推进“两区一枢纽”建设,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较好完成年初目标任务,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服务全省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迈出更大步伐。
(一)坚定不移稳增长,发展势头更加强劲
一是GDP增速逐季回升。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6.2%,高于全国,较我市1-6月(3.8%)、1-9月(6.0%)持续回升。第三季度单季GDP增长10.1%,居全省第1,高于全国单个第三季度的6.2%、全省的7.0%。全年人均GDP有望保持在全省前3位。
二是主要指标持续向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2%,实现连续进位;进出口总额突破60亿元,增长40%,居全省第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较上半年(0.5%)提升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2%,为近两年来最高增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90.2亿元,增速从1-2月的-35.8%上升到22.2%,居全省第4。
三是守牢高质量发展安全底线。坚持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水环境安全、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修复。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年粮食产量完成25.51万吨,实现面积产量双增,获评全省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优秀等次,位列粮食主产区第3。全市存贷款余额增长15.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能源供应保障保持稳定,主要民生商品量足价稳,全年未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和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202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完成情况表(预计)
指标名称 |
年度 预期目标 |
全年 完成情况 |
对标 年初目标 |
对照 全省情况 |
地区生产 总值 |
7% |
6.2% |
低于预期目标 0.8个百分点 |
预计持平全省 平均水平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11% |
5.5% |
低于预期目标 5.5个百分点 |
预计低于或持平全省平均水平 |
固定资产 投资 |
12% |
8.2% |
低于预期目标 3.8个百分点 |
预计超过全省 平均水平 |
服务业 增加值 |
4.5% |
7.2% |
高于预期目标 2.7个百分点 |
预计持平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
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 |
10% |
7.5% |
低于预期目标 2.5个百分点 |
预计低于或持平全省平均水平 |
进出口总额 |
12% |
40% |
高于预期目标 |
超过全省 平均水平 |
一般公共 预算收入 |
12% |
22.2% |
高于预期目标 10.2个百分点 |
超过全省 平均水平 |
全社会 研发投入 |
(未设置目标) |
71.7% |
—— |
超过全省 平均水平 |
城镇新增 就业人数 (万人) |
1.3 |
1.88 |
高于预期目标 |
—— |
城镇登记 失业率 |
4%以内 |
2.75% |
好于预期目标 |
—— |
城乡居民 收入 |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
好于预期目标 |
预计超过全省 平均水平 |
单位GDP 降低 |
(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 |
超过“十四五”时期序时进度,居全省前列 |
达到序时进度 |
好于全省 平均水平 |
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化学需氧量、挥发性有机物、氨氮、氮氧化物 |
NOx减排720吨、VOCs减排282吨、化学需氧量减排1980吨、氨氮减排42吨 |
NOx减排869吨、VOCs减排282吨、化学需氧量减排2487吨、氨氮减排240吨 |
好于预期目标 |
预计好于全省 平均水平 |
空气优良天数占比(%) |
84.4% |
78.4% |
低于预期目标 |
预计低于全省 平均水平 |
省考主要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71.4% |
85.7% |
高于预期目标 |
预计好于全省 平均水平 |
粮食产量 (万吨) |
25.28 |
25.51 |
高于预期目标 |
—— |
(二)保质保量拼项目,城市产业更加集中
一是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推进556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建设,较年初预期目标(522个)增长34个,完成投资702.1亿元,167个项目竣工投产。33个项目列入省级重点,创历史新高,在全省“缩表”形势下逆势扩容。花湖机场周边排涝通道扩容等6个项目争取到位中央国债资金4.1亿元。获批亚投行4亿美元贷款的湖北国际航空货运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近两年累计为城市燃气管道更新改造等70个项目争取到位中央省预算内无偿资金10.9亿元,高于往年可比平均额度(3.9亿元)。
二是城市集中路径逐步清晰。“两翼齐飞、城乡融合”发展格局进一步明确,“中心两组团、东西四片区”空间布局进一步明朗,着力推进主城区沿长江东进,与临空经济区连片发展。围绕洋澜湖组团,赓续历史文脉,疏解城市功能,提升空间品质,打造精致主城区;围绕燕矶组团,推进产城融合,承接老城区人口疏解和机场新增人口流入,重点发展会展办公、商贸居住、供应链管理等功能,规划城镇用地1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5万人。
三是产业集中步伐逐步加快。1—12月,全市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03个,增长112%。聚焦省委、市委研究确定的“四大主导产业”,引进光电子信息及新能源新材料项目48个,装备制造项目89个,生命健康项目14个,现代服务业项目87个,其中30亿元及以上项目18个。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和航空物流等产业园区正在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生命健康产业园已经入驻人福药业、康源药业等7家生物医药企业。深化与省属国有企业合作,10余个合作项目投资近100亿元。
(三)毫不动摇抓建设,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一是航空枢纽建设提质提效。累计开通72条航线,其中国内客运航线16条,国内货运航线45条、国际货运航线11条,完成货邮吞吐量26.5万吨,其中国际货邮吞吐量4.9万吨,旅客吞吐量45.7万人次。亚洲规模最大的转运中心建成投用,分拣能力全国第1。单日进出港货运航班达90架次,居全国第2,子夜到凌晨时段平均每3分钟起降一架飞机。机场南路及南连接线全线完工,武汉新城至花湖机场快速通道、机场高速二期加快建设,积极推进机场高铁联络线前期工作,与省港口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将鄂州港打造为全国一流示范港口。历经“百日攻坚”,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12月8日前建成保税物流中心(B型)、海关指定监管场地、公共国际货站”任务。航空口岸临时开放三次接续获批,正式开放纳入国家口岸办2023年增补审理计划。
二是武鄂协同发展扩点阔面。武—鄂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获批入选国家发改委《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黄冈—鄂州—黄石”入选国家级功能型流通支点城市。配合武汉共建“七横七纵”骨架路网,武鄂黄黄“三横三纵”鄂州段10个品质提升工程全部开工。燕矶长江大桥鄂州侧、新港高速鄂州段分别完成投资24.1亿元、17.5亿元,占总投资的59%、51%,武阳高速建成通车,武鄂10条连接路全部“硬联通”,与黄石9条连接路已经打通6条。武汉新城展示中心、红莲湖未来学校等标志性项目正式投用。中煤能源鄂州电厂四期、中国长飞葛店科技园等项目进展顺利。鄂州(武汉)离岸科创中心揭牌成立,首批签约企业24家。规划50.7平方公里建设梧桐湖大学城。
三是城乡融合稳居全省前列。紧扣42项年度任务清单,大力实施强县工程,全市城镇化率67.1%,居全省第2,土地流转率76%,居全省第1。中国科学院院士等200名杰出英才返乡献策,303个行政村全部建立助农服务点,实现“客运班线、物流快递、整村授信”全覆盖。完成29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多规合一”规划,岳石洪村被自然资源部列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农产品“二品一标”有效品牌数达27个,较2022年增加7个。鄂州市全域入选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获评“中国快递示范城市”。
(四)与时俱进促转型,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一是动能转换明显加快。光电子信息领域,三安光电、瑞华光电产值分别增长76%、199%;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华工法利莱、逸飞激光产值分别增长20%、103%。全年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预计达210亿元,增长8%。服务业贡献突出,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4.6%,服务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比重达55.8%,新增入库规模以上(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95家,较2022年大幅增长。“十四五”期间全市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3.9%(今年以来下降12%),超序时进度,居全省前列。
二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新增国家级“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27家,超额完成全年目标。高新技术企业评审通过149家,增长52.1%;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730家,增长35%;技术合同成交额74.4亿元,增长85.5%;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2.5亿元,增幅居全省第1。新增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38家,省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工程研究中心1家,深紫外光电技术专业型研究所获批省级备案,李时珍研究院列为首个省级医药制造业创新中心。
三是临空产业加速集聚。签约亿元以上临空产业项目117个、总金额1083亿元。苹果、徐工机械等8家世界500强企业设立中国区中心仓。机场航空维修与改装(MRO)、度边电子、中关村智酷、明理医疗、中康众盛、弗我电子、英佛曼纳米科技等一批产业项目加快建设。顺丰国际货站顺利投用,招引货代物流企业29家,日邮大道众采、港中旅华贸、中货东方国际物流外贸、深圳佰佳外贸等知名货代企业在鄂州开展业务。花湖机场和临空经济区37平方公里、武汉新城葛店片区18.28平方公里纳入中国(湖北)自贸区鄂州联动创新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上报至国务院等待批复。
(五)全力以赴助“三农”,乡村振兴更有底气
一是农业产业发展“多点带动”。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全年粮油播种面积目标任务。推广种植各类优良粮食品种10个,覆盖面积50余万亩,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以上。在全省17个市州中,第一个完成粮食购销领域信息化建设,政策性粮食实现全流程、穿透式、可视化监管。建成省级休闲农业重点园区14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个。鄂城区获批创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华容区蒲团乡(稻米)成功申报全国农业“产业强镇”项目。金土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等4家农民合作社荣获“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称号。
二是和美乡村建设“渐入佳境”。“菊黄蟹肥 乡村野趣”入选2023年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累计9个乡镇被命名为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在全国率先开启农村“六闲”资源整治利用和农村“四古”资源保护开发,梁子湖区万秀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创建4个省级和美乡村示范试点。23个庭院经济试点村带动示范户增收近千万元。村级债务实现“清零”,提前两年完成省定任务。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农村危房改造实现动态清零。
三是脱贫攻坚成果“成色更足”。峒山村被评为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华容区智慧防返贫预警监测建设案例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优秀案例(湖北省唯一),并在全国推广。创建成功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10个。全市5.2万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无一人返贫,外出务工21051人,达到省定目标109.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继续缩小至1.84,居全省前列。
(六)持之以恒激活力,关键改革更加深入
一是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激发。全市实有各类经营主体15.8万户,增长8.1%,实有企业类经营主体3.84万户,增长10.2%。全年有效商标注册总量10272件,授权专利1716件,有效发明专利136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7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4.65件。全市企业办事满意度达100%,全省第1,获评湖北省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一类(优秀)地区。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千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8亿元。
二是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向内挖潜”建设用地指标,制定14条措施,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消化批而未供土地6580亩,处置闲置土地2831亩。多措并举盘活国有资产5.1亿元,规范市属国有企业董事会运行机制,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逐步清理废止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创新“劳务经纪人+就业直通车”服务模式,持续优化零工驿站建设。
三是市区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力塑造“创业鄂州、万事无忧”营商环境金字招牌,综合评价成绩全省第6,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均为全省第1。全省第一批设立“企业家日”,“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改革入选“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改革十大典型案例”,36项改革列入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创建试点,5项列入国家级试点,取得历史突破。市区层面推出128项改革创新事项,市区两级减税降费、退税缓费达9.74亿元。
(七)坚持不懈护生态,城市建设更加精致
一是流域综合治理高效推进。编制完成《洋澜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梁子湖鄂州流域水利综合治理规划》《鄂州市华容区南迹湖流域水利综合治理规划》。国控、省控水质监测点位优良率达到90%,高于水环境安全底线(70%)。后三峡鄂州段三期河道整治工程正式开工,梁子湖、梧桐湖节制闸基本建成,五四湖、武城湖节制闸投入使用。洋澜湖泵站改扩建、花马湖泵站扩容及高桥河、长港河、花马湖港排涝通道治理等工程项目顺利实施。
二是城区环境质量有序改善。完成宝武鄂钢、鄂州球团、程潮矿业、鸿泰等企业超低排放改造,PM2.5浓度(35.1µg/㎥)低于省定目标(37.5µg/㎥)。省考断面优良比例达到85.7%,超额完成目标(71.4%),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启动中心城区排水管网改造建设,积极推进500吨环卫垃圾中转站项目,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扬尘、噪音、油烟污染”问题基本做到立查立改(整改完成率99.1%)。
三是城市品质功能逐步提升。新建洋澜湖小游园、明珠花园、友谊公园等16个“口袋公园”,新增公园面积2.1万平方米,滨江四期项目全线开放。完成1310个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超额完成全年目标。实施32所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改薄提升工程,临空实验学校、葛店新城小学投入使用,新增义务教育学校学位6500个,投资20.3亿元的四木教育(12年制高端私立学校)签约落户。全市33个社区实现社区书屋全覆盖,市会展中心投入常态化运营,投资23亿元的园博园项目开工建设。第十六届中学生运动会在鄂州成功举办。
(八)千方百计惠民生,人民生活更有保障
一是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新增城镇就业1.88万人,完成年度目标145%。在全省率先出台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20条,创新实施“就为企业”“就在鄂州”等十大行动,累计发放稳岗返还等各类补贴1.17亿元,减免失业保险费4788万元。以“春风行动”“才聚荆楚—百县进百校”活动为主要抓手,集中帮扶大学生、退捕渔民等重点群体就业,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6亿元,带动就业5868人。
二是推进健康鄂州建设。投资25亿元建设的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规划床位1350张)12月29日投入运营,市中医特色重点医院(规划床位360张)建成。设立“国医堂”29家,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全覆盖,梁子湖区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示范区。武汉同济医院肿瘤中心与市中心医院签订肿瘤专科医联体共建协议。成功创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4个(累计达到20个)。全市人均预期寿命为79.2岁,高于全国(77.9岁)、全省(78.7岁)。
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工伤、失业及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稳定增加,电子社保卡覆盖率72.4%,居全省第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达到207元/月,居全省第2。以“共同缔造”理念推进基层治理,全市新增40家幸福食堂(累计达80家),完成471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640元/月、570元/月,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1280元/月、1140元/月。统筹推进15个保交楼项目,累计交付率达85%。1-12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27.3%,近八成投向民生领域。
总体来看,今年以来,全市经济运行保持平稳,两大省级战略效应加速释放,流域治理高效推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投资结构更加优化,工业经济逐步转型,粮食和能源保障安全可靠,生态基础逐步夯实,民生保障越织越牢。
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明显增多,发展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和不确定。从宏观上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从我市实际看,经济增长方面,我市以全省0.86%国土面积、1.8%人口数量,贡献了全省2.5%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和亩均GDP均居全省前列。但是面临着“小、弱、散”现实难题。一是发展空间较为狭小。土地资源要素趋紧态势不可逆转,全域生态约束区域接近40%。二是产业发展势强力弱。钢铁、建材等传统主导产业产值分别下降8.6%、5.6%,新兴产业势头向好,尚未形成千亿产业规模,民间投资增速低于全省8.9个百分点。三是空间布局较为分散。城镇布局不集中,主导产业不突出,存在“捡到篮子都是菜”“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等问题。社会发展方面,一是发展现状与公共服务需求仍有差距。全市养老、医疗、教育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明显不足,特别是教育系统亟待整顿,师德师风建设亟待改进,优质教师资源亟待加强。二是房地产市场压力依然存在。拆迁未安置的存量较多,安置房源缺口较大,房票安置制度推进较慢,房地产投资负增长,增速低于全省4.2个百分点。三是要素制约趋严趋紧。能耗下降强度约束越来越紧,局部区域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中心城区雨污分流不彻底,飞机尾气排放压缩空气质量提升空间,噪音问题反复出现,梁子湖水质达标较为困难等。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4207000041 ICP备案:鄂ICP备05017375号 ![]() 主办单位:鄂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地址:鄂州市鄂城寿昌大道47号,鄂州发展大厦7-9楼 联系人:李紫平 联系电话:027-60830400 |